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秉承“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理论与应用相辅相成的学科发展模式。结合海西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发展基础理论研究;立足区域产业技术需求,强化新技术开发。在工业集成设计平台与伺服系统、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电力电子控制系统研制与成果转化、新型医疗康复器械的研发与服务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建设形成了应用理论、技术方法、平台装备等方面的学科发展体系。学科方向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
通过长期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控制学科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11人(含外聘1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硕士生导师20人。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控制学科聘请研究生企业导师6人。聘用海外人才2人。建有福州大学-科华恒盛电力电子技术兼职教师团队、福州大学-帝视科技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技术兼职教师团队、福州大学新能源与储能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兼职教师团队、中海创集团兼职教师团队等4个校企联合兼职教师团队。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帮助企业在人才培养、智能决策、新产品研发、智能制造、智能化检测、标准化生产等领域快速发展。
学位点以人才培养支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核心,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坚持不懈抓好课程教学改革与质量督导。严格执行学校的研究生督导制度,对各阶段的授课计划、开题报告、研究生考试情况以及研究生培养、管理和考核的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抽查,在研究生院的各项抽查中位列全校前列。
(一)目标与标准: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培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良好的人文和道德素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自动化行业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从事控制科学理论研究,控制工程领域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研究,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掌握控制理论、控制系统与技术、工业控制、信息获取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方面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控制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与技术开发、解决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专业资料及撰写科技论文,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门人才。
学位授予标准需要达到以下要求:获本学科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获本学科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获本学科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应具备创新成果基本要求。学位标准详见附件“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二)基本条件:培养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奖助体系、管理服务
培养方向:学位点制定了4个培养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
师资队伍:本学位点共有24名教师,其中教授11名(含外聘1名),副教授9名,讲师4名。教师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师资规模逐步扩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科学研究:科研获奖与论文发表成果丰硕。学位点老师于2022年获得福建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行业奖项1项;在新能源变化与控制、智能无人系统、系统信号检测与控制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共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2022年,学位点招收22名研究生,培养了17名硕士毕业生,其中1名获得福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加速推进各类科研平台建设,拥有8个科研平台,其中省级平台4个。依托科研平台影响力,2022年承担纵向项目近7项,其中国家基金青年项目1项,总经费183万元;承担横向课题21项,总经费约550万元。特别是学位点承担了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发改委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中心)2022年福建省数字经济系列课题(社科类省级重大课题):福建省数字经济集聚区研究。学位点研究成果拓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体现出本学位点研究多样化和层次化。学位点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转让工作,2022年有2件专利实现转让,进一步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功能。
教学科研支撑:学位点拥有4个省级平台: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工业自动化技术行业开发基地、福建省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4个校级平台。与中海创集团、福建省三钢集团、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力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设立实习实践基地,这些平台和基地为学生参与科研以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平台。学位点开设专业学位课程7门,专业选修课程21门,学位点教师均承担本学位授课任务。这些课程为学生开展科研奠定基础知识积累。
奖助体系:本学位具有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等两大类,其中奖学金有8种:新生奖学金、中期奖学金、综合奖学金、全日制研究生助研奖、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研究生助管和临时困补。2022年本学位点共30人次受到奖助,共获得各类奖助学金15.82万元,其中助管补助0.7056万元、新生奖学金6.2万元、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5.2万、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3.1万元。
管理服务:学院工作有“规”可依,有“规”必依。学院按章办事,重大问题经过学院党政班子集中研究决定,杜绝制度实施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配备教学及思政辅导专职人员7名,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安全管理、心理辅导、勤工助学、科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学院对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和发放、考风考纪等涉及学生根本利益的事情及时公开,做到公开透明。健全和完善学院研究生会工作机制。研究生会成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强力、可靠、可信的维权保障与力量。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导师遴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充分发挥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制定定期进行师生面对面交流机制,大大提升了在校研究生满意度。
(三)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学术交流
思想政治教育:本学位点认真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学位点组织全体研究生导师参加学院的专题培训会,共同讨论文件具体内涵,并结合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探讨具体做法。导师在招生、选课、选题、论文、生活各方面的参与度都在逐年提高。通过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构建了和谐师生关系,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
本学位积极加强和开展实验室、科研团队多样化党建活动。注重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学位点各项工作的领导。本学位点研究生党支部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支部为目标,多措并举,全面助力“双一流高校、学院”建设。2022年,顺利通过了全省首批样板党支部材料验收。2022年10月16日,学位点组织研究生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直播。2022年12月4日,学位点组织研究生党支部召开了党风党纪学习活动,观看了党风党纪相关记录宣传片,通过对习近平重要讲话进行学习贯彻,加强党员同志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端正思想作风。引导研究生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学位点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师德师风: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并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在教学工作改革方案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抓好课程思政。鼓励广大教师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组织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及新教师师德网络专题培训,确保每位教师知准则、守底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注重典型示范,持续推进教师荣誉体系建设。通过评选“电气好青年”,表彰涌现出的优秀青年师生典型。2022年,学院退休老师捐赠200万元设立“陈椿奖教金”,为学院师生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树立榜样。本学位授权点无师德师风负面问题。
招生选拔:招生选拔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本学位授权点招生工作严格遵守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确保做到公平公正;复试过程全程有文档和视频存档,统考复试及接收推免研究生的工作方案和录取结果,按相关规定在学院网站和学院通知栏进行公示。
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举办报考研究生夏令营活动,鼓励老生引荐学弟学妹,积极联系其他高校教师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发布微信公众号招生信息。通过以上等措施,取得明显的效果,本学位授权点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报考及录取人数逐年递增,生源结构不断改善。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本学位授权点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执行分流淘汰机制。对于修习课程学分不满足培养计划要求、论文送审流程或成绩不符合要求、学习年限超额、违纪、违法、违反学术道德等行为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将给予推迟毕业、取消学位授予、肄业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课程教学:学位点导师均承担了学位点课程授课任务,开设专业课7门,选修课程20门,每门课程均配有实验或上机环节,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所有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严格执行学校的研究生督导制度,学校研究生院对各阶段的课堂到课率、授课计划、开题报告、研究生考试情况以及研究生培养、管理和考核的制度等进行了抽查,各项结果位列全校前列。逐渐完善校外合作导师制,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办法,逐步建立联合指导教师队伍,为实现培养具有实践性操作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导师指导:高水平的导师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的前提和保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制度,这些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学位点要求导师在自动化工程领域具备丰富的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要求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类”论文或相当数量的核心论文;主持或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或满足经费数额要求的横向科研项目;每年须接受学校及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视情况暂停其招生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学校研究生院每年组织针对新聘任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帮助新导师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各项管理制度,由有丰富指导经验的导师帮助青年导师尽快成长,使新增硕士生导师能尽快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明确导师岗位职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院优先保证高水平导师、承担国家级项目导师选择研究生,形成竞争机制,促使导师们更加尽职尽责。17名2019级研究生于2022年全部顺利按时毕业。
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为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使得培养的学生符合工程需要并能迅速成长,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积极性,具体如下:(1)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绝大部分学生是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成员。(2)采用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企业导师是来自生产和科研第一线的高级职称专家,逐步形成合作双方导师联合科技项目开发及研究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推进与人才培养模式。(3)举办研究生科技节。从2005年至今,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科技节;从2010年开始,科技节得到企业资助。开展了学术道德宣传、实物制作、仿真、商业计划书、企业命题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活动。现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导师参与,企业助力”的具有工科特色的研究生科技活动,连续多年以最高分获得校研究生科技节优秀组织奖。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4)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及创新创业赛事。积极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及创新创业赛事,成绩优异。2022年,学位点研究生获得各类竞赛共计15项,其中国际级2项、国家级3项、省部级6项、校级2项。
学术交流:学位点重视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每年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的研究生的人数成递增趋势,参加专业会议共计11人次。2022年10月8日,学位点组织线上线下2021年中国智能系统大会,本学位点研究生全部参加了线下会议。
(四)质量监控:质量保障、分流淘汰、学位论文、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发展
质量保障:(1)实行推免和统招结合的招生模式。每年组织推免生和统招生的笔试+面试的双轮考核,从现有研究生导师中随机抽选命题教师和面试教师。严格按照《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福州大学研究生复试面试工作基本规范》等文件执行招生及复试工作。(2)实行导师负责制,由研究生导师对选课、开题、论文撰写、送审和答辩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每年组织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导师结合科研不断更新专业课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课的前沿性、应用性和系统性。(3)对近三年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导师实行预送审制,组织校外专家对当年送审论文进行预审,通过预审方能正式送审,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4)实时考核,动态培养。在研究生学习期限内,根据其学习、动手能力,发表的期刊论文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查,由学位委员会动态地进行中期和综合奖学金的评审。对论文送审通过的研究生,对其答辩委员会人选进行了制度化规定。在有效地约束、督促研究生自身学习的同时,也可通过导师监督其学生认真学习、试验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保障作用。
分流淘汰:实行有效的分流淘汰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学校不断完善对研究生培养的分流淘汰制度;在研究生的毕业与学位管理制度中规定了开题和答辩等相关制度;在学籍与培养管理制度中规定了奖优惩劣、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留级学习、退学等相关制度。近2年,学位点毕业生均按时顺利毕业就业。
学位论文: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是综合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定《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阶段管理实施细则》(修订),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开题、送审及答辩等各环节的工作。同时为加强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倡导学术正气,杜绝学术不正之风,保证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培养正直诚信、恪守科学道德、献身科学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结合《福州大学研究生和导师学术行为规范实施办法》,制定了《福州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毕业与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规定》。为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保证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学校制订了《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送审工作管理办法》,对学位论文的送审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学风教育:学校对于研究生学风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州大学研究生和导师学术行为规范实施办法》等学术道德及学术管理规范条例,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罚严厉。近年来,学校多次举办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本学位授权点认真履行福州大学学风建设的相关规定,对学风建设高度重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丝毫不松懈。目前为止本学位授权点没有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管理服务:为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与公正,进一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新生入学质量,本学位点在招生选拔时,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及录取办法》,并公布在学院网站的《通知告示》中。为维护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有关学生权益的管理监督制度以及申诉机制,保障学生的权益。
为跟踪调查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培养管理服务质量,建立研究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制度。对每位研究生毕业前夕做一次在校生活和学习满意度调查。
本学位授权点制定了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硕士研究生培养指标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学术能力、学位论文要求等4部分。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基本素质和基本学术能力不仅通过选修课程方式获得,而且紧密结合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科研竞赛、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多种形式不断地提升并达到。学位论文要求有严格的步骤与流程,有规范性要求、时间性、质量要求,从流程上,又有严格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查重、送审、答辩等环节。
就业发展:学位点2019级毕业生没有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毕业答辩工作,均顺利按时毕业与就业,2019级授予学术型硕士学位17人,就业单位性质分布高等教育单位1人,攻读博士学位3人,国有企业5人,民营企业8人。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水平,包含制度建设、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文化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利用省级和校企合作平台,跟企业界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帮助企业在人才培养、智能决策、新产品研发、智能制造、智能化检测、标准化生产等领域快速发展。
发挥校友资源。通过建立学院校友分会,整合行业社会资源,提升办学活力。通过《校友来啦》论坛、创业导师聘任,扩大校友对学科发展的了解、参与和支持,建设了“绿色智慧能源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福建省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等政产学研用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新常态。
主办多场学术交流会。如:2022年10月,福大电气学院组织承办了中国智能系统大会线上线下会议,本学位点研究生全部参加线下会议。扩大了学位点在行业的影响力,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福建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单位有利条件,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社会服务工作与交流。
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与行业接轨。面向社会需求走产学研合作、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之路,聘任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产业导师开展案例教学,更直观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研究生充分了解行业产业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宣传的《福州大学“五位一体”构建新时代优质研究生课程体系》报道了学院企业导师的相关工作。
大力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2022年,本学位点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导师参与,企业助力”五位一体开展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工作。以研究生科技月为品牌,科技月在企业命题环节推陈出新,扩大校企合作和交流,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组织组织学院研究生参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打造“学术创新”和“实践导向”双引擎。加强各学历层次的科研创新互动,形成博带研、研带本的科技学习和创新创业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黄捷教授,蔡逢煌教授,江灏副教授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3项。在Robomaster 2022机甲大师高校挑战赛上,江灏副教授指导的学生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此外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蔡逢煌教授新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本学位点也存在诸多不足:(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有24名教师,其中4名非硕士生导师,同时在2023年还陆续有教师退休;(2)学科研究方向特色不足,未能准确结合本区域产业特色制定研究方向;(3)本学位点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竞争力不足,2022年学位点教师获得1项国家青年基金资助,所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比较少。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
在师资人才方面,希望在下一年度继续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年轻才俊,补充师资队伍;加强区域产业调研,凝练本学位点的科学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鼓励本学位教师潜心基础研究,积极申报各类项目,希望在下一年在国家基金项目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