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总决赛落幕。福州大学电气学院2023级本科生洪以宸表现亮眼,不仅助力学校“红帆先锋班”本科生组拿下团体一等奖,更以总分第一摘得个人一等奖,成为赛场上当之无愧的“双冠王”,学校研究生组亦获团体二等奖,书写了福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崭新篇章。

这位将《共产党宣言》当作“枕边书”的电气学子,有着怎样的学习心得与备赛故事?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专访,走进洪以宸与团队的成长与感悟。


Q:拿到“双冠军”那一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洪以宸:那一刻其实有点懵,因为赛前没敢设想这样的结果,赛中也一直专注于紧凑的答题节奏,没太留意分数。但很快,圆满的喜悦就笼罩了我。我觉得这个“双冠军”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既是对学长学姐们代代相传、持续努力的回馈,也是对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所有关注与付出的最好报答。
Q:连续两年参赛,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洪以宸: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厚度增加了、广度扩展了,心态也更平稳了。现在的我更能专注于“比赛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不再纠结于结果,而是把精力放在做好每一道题、吃透每一个知识点上。

Q:很多人觉得理论学习枯燥,但你把《共产党宣言》当作“枕边书”,还称它是“思想武器”,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洪以宸:我没把理论学习当成“任务”,而是把它看作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共产党宣言》里看似简单的语句,背后藏着特别丰富的实践内涵。比如遇到生活里的问题时,用里面的观点去分析、找到解决思路,或者看到它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我都会觉得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慢慢就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Q:比赛中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环节吗?比如遇到难题时,你是怎么应对的?
洪以宸:印象最深的其实是自己答错的题目,它们能帮我找到知识漏洞,比答对的题更有价值。应对难题的话,赛前“见过、学过”肯定是最佳方案;如果遇到没接触过的题,又要在短时间内作答,我会先排除明显错误的表述,再仔细抠题干信息,对比选项和题干的涵盖范围,尽量找到最匹配的答案。
Q:如果用三个词形容自己,你会选哪三个?为什么?
洪以宸:第一个是“好奇”,我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有求知欲,喜欢去了解新东西,也愿意拥抱更多可能性;第二个是“包容”,我觉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很理想的状态,能接受不同的观点,也能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第三个是“笃行”,虽然现在做得还不够好,但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成长进行时”,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身边人的期待。

Q:备赛过程中,团队之间有什么有趣的事或默契时刻吗?
洪以宸:我们团队最大的默契,其实都藏在最终的结果里了。备赛时,大家一起交流知识点、积累经验、共同成长,没有特别热闹的“趣事”,但那种“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氛围特别好。比赛时虽然是各自答题、互不干扰,但我们都知道,彼此是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Q:作为电气学子,你既在竞赛中披荆斩棘,专业课成绩也很出色,是怎么平衡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的?
洪以宸:其实我没有刻意做“平衡”,因为关注史政、学习理论本来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额外的负担。如果说有调整的话,就是备赛冲刺阶段,我会把优先级向竞赛倾斜,多分配一些精力在理论知识点的梳理上。另外,也谈不上“出类拔萃”,我在专业和理论学习上都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未来的路还很长。
Q:对于想参加“一马当先”竞赛的学弟学妹,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洪以宸:说出来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都是我两年参赛总结的真心话:第一,掌握知识点和细读书本缺一不可,不能只背重点、忽略原著;第二,日积月累和最后冲刺要相得益彰,平时的积累是基础,冲刺阶段的梳理能让知识更系统;第三,到了赛场上,一定要专注于题目本身,别被紧张情绪或外界干扰影响判断。
从备赛时的日夜坚守,到赛场上的从容应战;从个人的深耕细作,到团队的并肩前行,洪以宸与“红帆先锋班”的学子们,用成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力量,也展现了福大学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青春风采。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必将有更多福大学子接过“理论学习”的接力棒,在信仰的指引下,奔赴更广阔的舞台。
